
大尧三路有一处低调的门面,虽不起眼却为很多圈内人所熟知。这家武馆,因为一对父子而知名,他们就是在山东乃至全国散打界赫赫有名的曹茂恩及其子曹安铭 。作为岛城武术界传奇人物,曹茂恩早年闯荡江湖的故事在业内广为人知,如今退居二线的他更愿意让儿子继承衣钵让自己钟爱的事业发扬光大。武术,无论什么时候都不是一条好走的道路,但年轻的曹安铭却有自己坚持下去的理由。毕竟,伴随着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有着良好群众基础和悠久文化底蕴的武术 ,由于承载着文化复兴的重任重新受到重视,而武术现代化的发展,更是需要依靠诸多年轻教练的付出。
热爱从父到子的血脉传承
1979年,随着一股中国武术热的再度兴起,武术对抗性项目重新走进大众视野,武术散打引来广泛关注,当时已经30岁的曹茂恩开始改练散打,而这之前,他已经练了15年的拳击,并且在业内赫赫有名。
“那个年代,很多人不知道拳击,认为那都是小混混的行为。”15岁的曹茂恩接触拳击也纯属偶然,一切源于一个小小的粉笔头。在课堂上,他过于调皮,被老师掷了一个粉笔头,他反应敏捷,一把抓住飞来的粉笔头。下课后这位受过专业拳击训练的老师把他叫到操场上,问他想不想练拳,他当即答应了。打拳要有手套,一副手套钱对曹茂恩来说,不啻一笔巨款。实在没办法,他回家偷了大哥10块钱,买了两副手套,被发现后被狠狠凑了一顿,上了拳击第一课。没有训练场,他自己在后院开发场地,平整土地、挂上沙包,这块场地陪了他15年。“那时候,母亲是坚决反对打拳的,主要怕运动量大、吃得多。”曹茂恩回忆,当时自己偷着练,每次回家都要把拳击手套塞进煤堆里。为了省下钱买些装备,曹茂恩常常饿着肚子,支持下去的信念就是对强者的渴望。随着全国拜访高手,曹茂恩的兴趣转移到了散打上来,1983年,曹茂恩率先成了国内第一支业余武术散打队,那时的曹安铭只有6岁。
出生于一个武者家庭,曹安铭与武术的交集成为必然。从六七岁开始,曹安铭就跟着父亲到处参赛,到十一二岁,他就开始正式练,也慢慢打出成绩。“你长期接触一项事物,就会不自觉地喜欢上它。”看着师兄们在场上训练得不亦乐乎,他就想为什么不试试呢!曹安铭说,那个时候的训练条件已经大有改善,晚上聚在体操馆训练,从不会感到枯燥,遗憾的是,因为比赛伤过腰,限制了在赛场的发挥,他就把大量精力放在培养徒弟身上。
教授你有你方法我有我特长
曹茂恩靠着一身硬功夫,在业内名声鹊起,很多年轻人慕名而来,学武拜师,他的周围渐渐聚集了一批武术爱好者。“多的时候有百十号人,人实在太多,去哪儿人家都不让练,没办法大家只能分开,有早上练的,有晚上练的。”就这样曹茂恩和他的队伍从一浴沙滩、观象山、信号山练到京口一路的老军体校,再到二体,队伍不断壮大。
曹茂恩教授徒弟讲究实战经验,他常常亲自上场和徒弟切磋,给徒弟喂招,为此身上也留下不少伤。1989年 ,徒弟王亚伟要参加全国散打比赛,赛前集训,却找不到陪练选手。“我师兄是80公斤级的,分量轻的肯定打不过他,当时我爸也差不多80公斤,两人就开始对打。”曹安铭也在现场观战,当时曹茂恩已经40岁了,与年轻小伙对打,体力自然落了下风,一次躲闪不及,左肩骨头被打断,打起了厚厚的石膏,而王亚伟也不辜负师傅的期望,在那场比赛中拿下80公斤级的冠军。
授徒30多年 ,曹茂恩早已是桃李满天下,他的弟子有国家散打队主教练翟寿涛,有中国首位“武状元”杨晓靖和大满贯运动员柳海龙,所教弟子多人夺得过世界冠军,近百人获得全国冠军。“生不逢时我年轻时没有机会参加正规的比赛,没拿过一个正经冠军,虽然我的徒弟徒孙们已经把该拿的冠军全拿到了,但终究比不得自己去拿。”这或许是曹茂恩的最大遗憾。“我把这份遗憾转换为动力,把徒弟们教好,然后传播给更多的人。”如今,儿子曹安铭也是一名很优秀的教练,也培养了大批弟子。十几岁的小朋友从香港发来邮件,询问是否可以跟他打拳;20多岁的台湾小伙陈伯中敲响了俱乐部的大门,学了半年小有所成;60多岁的于日光从小痴迷武学,花四个小时往返城阳与市南,只为一圆小时候的武侠梦……
机遇文武兼修助国术转型
相比于父亲,曹安铭的优势就在于,他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在体院学习时,教育学、运动心理学、运动防护等专业知识的学习,给我启发很大。”曹安铭非常注重科学训练。“外国运动员训练强度小得多,但不一定不出成绩,科学训练很重要,疲劳反而容易受伤,产生厌怠。”曹安铭说,国内外各种与武术有关的比赛他能去的都去,“我要知道现在最新的打法是什么,泰拳、格斗、柔术 ,各种搏击技巧都值得借鉴,如何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是最关键的。”除了教授散打,曹安铭还是国家泰拳队教练,“散打的特点就是快摔,泰拳则是利用肘和膝、不准用护肘,两者区别很明显。”
曹安铭说,“在培养运动员方面我爸已经做得很好了,现在我想怎么能把这个项目发扬光大。”为此,他坚持体教结合。“我们培养的运动员要是一个拥有完整人格的运动员,不光练习武术 ,还要注意文化修养。”曹安铭在武术教学中,增加中国传统文化,修身养性更易于培养“武德”。“武术 、书法、国学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从一个竞技范畴扩大其文化内涵,这些又反过来丰富武术本身,相辅相成,进步更大。”曹安铭很强调文化,“高水平运动员不是勇猛就行,这里面技术含量太高了。一个脑子不聪明的运动员或许能成为优秀运动员,但成不了顶尖运动员。”
除了做教练,曹安铭还有一个身份就是泰拳国际级裁判,拥有场裁和边裁的资格。“裁判值裁首要的职责就是保护运动员的生命,然后再是保证公平公正。”曹安铭表示,担任裁判让他对这项运动的理解更加深刻,也让他一直保持敬畏之心,对于培训运动员、延长运动员的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