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抵触到热爱,他以特招生身份跻身名校
大提琴少年被母亲逼上散打路
徐本菊和韩震并排坐着,母子俩的容貌颇有几分相似,只是从气质来看,拿过5次全国冠军的母亲更像个纯粹的散打人,儿子的艺术气质则更为浓烈。很难想象,眼前这个纤细清秀的少年是山东省散打冠军,已经作为特招生被厦门集美大学录取。通往成功的路不仅仅只有参加高考这一条,本期《特色教育》栏目让我们一起走近韩震和他的妈妈徐本菊。
母亲曾师从武术散打泰斗曹茂恩
1967年出生的徐本菊拿来了一本老影集,“照片少了不少,每次他们看,就随手拿走一张,这些照片都是胶片的,一般就一张,就再也找不到了。”照片大多是上世纪80年代徐本菊参加比赛时的,照片上的女孩清秀美丽,高举着一座座冠军奖杯。
“我师姐年轻时是有名的漂亮,动作又标准,比赛成绩好,一般都是冠军,那时候,她是我们所有人的偶像。一般我父亲上课的时候,哪个学员的动作不规范了,就会把师姐叫过来示范一下,一般我们看完都是一脸崇拜地鼓掌。”精英散打俱乐部的负责人曹安铭在向记者讲述这段往事时,脸上依然流露出小孩子仰慕的神情。当时,徐本菊与曹安铭都师从武术散打泰斗曺茂恩。“师姐非常有天赋,从1987年到1991年,每一年的全国冠军都拿了。”徐本菊不善于介绍自己,曹安铭教练便代替师姐回忆起那些峥嵘岁月。
“1987年,重庆日报杯比赛,也是全国性的,那时候队伍的条件实在太艰苦了,去参赛的时候就在发愁,这些人回来的路费怎么办、结果师姐一下在比赛中拿了个冠军。冠军奖品是一辆摩托车,当时摩托车还是奢侈品,老曹教练就地把摩托车卖了800块钱,回去的路费有了……”那个年代的800块钱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师弟妹们由此对于师姐更加崇拜了。
大提琴少年被母亲逼上散打路
与身材瘦小的母亲徐本菊不同的是,儿子韩震长着高高的个子,然而也非常瘦,最为关键的是,他的眼神中没有一般武术人乃至体育人的那股硬气,反而流露出文艺青年那种淡淡忧郁的神秘气质,再配以那双修长纤细的手指,总之你绝难将他与武术冠军的头衔联系起来。
可是韩震和母亲都说,他打起比赛来就不是这样了,眼神也会有狠劲,出拳也狠,“他的打法还是像我的。”徐本菊说。
这样的气质不是没有来由的,“他从小就喜欢音乐,一开始吹黑管,后来又学大提琴。”徐本菊说。四年级就开始拉大提琴的韩震对音乐很是着迷,母亲却对此不感冒,内心深处的散打情结还是让她希望儿子能练习散打。因此,从韩震很小的时候,徐本菊就开始教他。
然而一开始,韩震对于散打非常抵触,“觉得太野蛮,不喜欢。”徐本菊各种办法都用了,仍然没有成效。于是,2009年,她将14岁的儿子送到了师弟曹安铭的精英散打俱乐部,将儿子拜托给了师弟。
之所以将儿子交给师弟,除了对于师弟散打水平的了解,更为关键的是,徐本菊了解,师弟经营的俱乐部最大的特点在于不仅教授武术散打,还极为强调礼仪文化、人生态度,强调练武先练人。她想让儿子感受一下集体的氛围。“在这里,这些孩子能够耳濡目染。”
从抵触到热爱,青葱少年考入厦门集美大学
关于这一点,韩震讲到一个细节。有一次在武馆上课前,教练曹安铭发现门口的鞋摆得乱七八糟,他立刻将学员叫到一起,讲述了柏杨《丑陋的中国人》中“臭鞋”的一段论述,并告诫学员,如果连这样的细节都做不好,就无法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的人。最终,他让学员把所有的鞋都整齐摆放到鞋柜上,才开始上课。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乱放鞋子的情况。
这些点滴细节在无形中影响了韩震,而与师兄弟们一起参加比赛时,那种团队的凝聚力让韩震极为感动和震撼。慢慢的,韩震喜欢上了散打。而遗传基因赋予他的天赋让他一经认真,成绩便突飞猛进,在拿到山东省武术散打馆校赛65公斤级冠军后,韩震成为了国家二级运动员,从而获得了考大学特招生的资格。今年,他与精英散打俱乐部的另外两名学员一起考上了厦门集美大学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这一专业在全国也只招收10个学生。
在谈到对散打的感悟时,韩震说:“练琴是一个人,练散打是跟教练和师兄弟在一起,能体验到那种集体的荣誉感,这种感觉很特别,而且,练习散打也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对于这一点,母亲徐本菊感触最深,在她看来,此前的儿子是有些叛逆的,总让她头疼,但正式练习散打后,儿子成熟了,懂事了,还能将他学到的道理用于他的生活,去感染同学。